黄玉红校长有思想、有魄力、有智慧,她是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多次被新城区教育局评为“十佳校园长”。她执著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心系学校发展,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是教职工学习的榜样,是时代的典范和楷模。
党建引领
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
作为校长,黄玉红认为自己最中心、最本质的工作,就是带领全体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因此要办好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就要讲好每一节课。所以,我们把“上好每一节课”作为满小教师文化建设的发力点。
满族小学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目标,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开展“党员先锋,课堂先行”的活动,在党员先锋课中,每一位党员都在尝试寻找、探索、实践自己课堂上的突破口,改进教学,提升质量。教师主动把精力放在课程上,放在教学上,在研究中认识教育的本质,认识学生成长的规律,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全育人
建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
满族小学以“三全育人”为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启智润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那么,如何才能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铸魂立魄的课程?我们在实践中明晰了思路——教研引领,课题探索,百花齐放。
一是上好思政课。在开足开齐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上,学校以“云海英名班主任工作室”为抓手,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微队课研究、校本教材编写,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让思政课释放强大的育人力量。
二是推出了“民族团结”少先队活动课,坚持小切口大主题,丰富优化课程资源,引导师生深入学习民族理论知识,
三是坚持“开门办思政”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优质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学校与家庭、社会携手,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体。开设家长学校“云”课程;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家访;举办家长培训会;利用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消防救援大队、走进蒙草草业中心、社区等,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全方位育人,让爱国主义教育“动”起来。
环境润心
守护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教育需要文化之爱。满族小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面墙、每一间教室上,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四层楼四个主题。一楼百年党史图文并茂。依托党史长廊,学校组织开展讲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学唱红色歌曲、寻访红色基地等,队员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二楼以“剪纸”为载体,在每一个满小学子心中播撒下浓浓的中国情。三楼是教育教学主题,一张张照片展示了满小人用心为教、用心办教育,奋力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足迹。四楼党建文化长廊,用“使命、信念、足迹、印记”四个篇章,全面系统阐述满族小学在党建引领下,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党建工作成果。
满族小学把原有的班级展示栏更名为“石榴籽园地”,用心设计园地的LOGO,九个主题展出学生的绘画、书法、习作、手抄报、优秀作业。“小石榴籽们”积极参与其中,加深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感情,明白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是理念,更是行动。小园地,大作用。
满族小学本着“规范+创新”的原则,重构中队文化。研制有班级特色的中队名、队训、辅导员寄语;开展“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人人为中队发展出力,个个在共同建设中队文化中成长。
满族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伸于整个校园,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行动自觉。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
线索征集:内蒙古晨报现面向社会各界朋友征集新闻线索,热烈欢迎大家拨打本报新闻热线18047123456,分享您身边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