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太行山壁立万仞,吕梁山沟壑纵横,南北绵延400多公里的太行吕梁,犹如两条巨龙纵卧在中国北方。
一曲《在太行山上》,仿佛能听到太行军民奋勇杀敌的怒吼;一部《吕梁英雄传》,仿佛能看到吕梁儿女浴血奋战的身影。这些斗争音符与画面汇成的最强音、主旋律,凝练成了永恒的精神力量。
时光荏苒,精神永传。今年春天,一趟载着山西省实验中学2000名学生的红色研学专列——Y661次“红色太行”,驶出太原火车站,开往革命老区长治武乡。这是山西省今年开行的首趟定制化学生号旅游专列,他们将在那里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感悟太行精神。
202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强调:“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他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山巍巍,千峰耸立。在那段烽火岁月和艰苦建设年代,太行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仆后继,锻造出了宝贵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回眸,仍然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
《拂晓》(油画) 张文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外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供图
信仰如磐 使命如山
从山西太原出发,乘坐刚刚开通的郑太高铁南行40多分钟便到达长治武乡,这个中国抗战史上怎么都绕不开的地方。
这是一片“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土地,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抗日战争年代,全县仅有约13.5万人,就有9万余人参加了各种抗日团体,2万余人牺牲。
吕梁,一列印着“蔡家崖号”字样以及八路军敬礼卡通形象的火车开进了兴县蔡家崖村。
作为革命老区,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晋绥分局、八路军120师和晋绥军区、晋西北行政公署所在地,被称为“小延安”。
站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处处都能感到烈士英魂犹存。
位于武乡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陈列着一双并不起眼的草鞋,却是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时穿着的鞋子,那一年他才24岁。
那段岁月里,像叶成焕这样的革命先烈不胜枚举。正是他们,用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吹响了中国必胜的号角。
“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抗日出征誓师大会上,八路军振臂高呼的声音点燃了抗日烽火,也表明了这支打不垮、困不死的钢铁队伍的忠贞信仰。
1937年12月,左权将军在山西洪洞给母亲写下一封家书:“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时刻,这封家书道出了军民万众一心,对抗外侮、保家卫国的决心。
1942年5月,为掩护机关突围,身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将军在突破敌人最后一道防线时不幸壮烈殉国,是八路军在抗战期间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多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多人,晋冀鲁豫的太行区和太岳区将士牺牲1.3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