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题:向党和人民报告——“七一勋章”获得者速写
新华社记者吴晶、任沁沁、屈婷、丁小溪
这一刻,荣耀无限。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
这是党和人民对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褒奖。
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有4位已是百岁高龄;还有3位已离世,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永远留在了30岁的芳华。
他们以毕生奋斗,向党和人民报告:
这一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他们播撒下清澈的爱
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青山肃立。牺牲在这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分队长陈红军,永远缺席了这次授勋仪式。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位33岁的父亲,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未出世的孩子。
英雄清澈的爱,党和人民不会忘记!
翻开72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史册,“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的故事震撼人心。
子弹迎面袭来,打烂了船帆,击中她的右臂。14岁的安徽无为县渔家少女紧咬牙关,一手掌舵、一手划桨,向长江南岸冲去。
“不怕死吗?”
86岁的老人豪气未减:“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把解放军送过江,对岸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抗美援朝战争金城战役已经打了4天4夜,敌军疯狂反扑38次,都被王占山率队击退……
“排长!排长!”战士们两次把他从炸弹坑中挖出来,醒转了他就继续指挥战斗。
“死而复生”的,还有孤胆冲锋、歼敌百人的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组织最终找到他时,这个“失踪”的英雄已回乡务农33年。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他只说了一句:
“我不是英雄,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以身许国,他们无所畏惧。硝烟散去,他们深藏功名。
许多年后,因为一件挂满军功章的破旧军装“刷屏”了,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村民才知道,带领他们修沟渠、战贫困的老生产队长孙景坤,竟是在辽沈、平津、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大英雄!
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20多处伤疤、留在身上的弹片,是这位老兵自己珍存的回忆。
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时代大潮翻涌向前,共产党人挺立搏击。
蹲在排列整齐的纺织机前,灵巧的双手在纱锭上翻飞——黑白照片记录下第一代劳模黄宝妹的身影。
年仅22岁的她一人能照看800个纱锭,而一般工人大概是600个。
旧社会,黄宝妹在日本人开的棉纱厂当童工,动作稍慢,就会被工头毒打。新中国百废待兴,“这双手终于属于自己了”,她立誓“要为国家纺出更多的棉纱”!
车间常年燥热如酷暑,机器轰鸣声巨大,女工们的手被勒出了血,下班后经常吃不下饭、听不见声,可是黄宝妹带头坚守、争分夺秒,她所在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为国家贡献了大量优质棉布。
“我的战场永远在这里。”曾有机会当干部,也曾有机会当专业演员,可黄宝妹却主动要求回车间,42年冲在一线。
69岁的治沙英雄石光银依然守着毛乌素沙漠:“活一天,就得栽一天树。”1984年,陕西定边县海子梁乡南海子农场场长石光银砸掉“铁饭碗”,承包治理荒沙,成了众人眼里的“疯子”。
沙到哪里,石光银就睡在哪里。为了战沙,他变卖家产、负债累累、痛失爱子……数十年来,硬是带领乡亲们筑起一条百余里长的“绿色长城”。
与贫瘠的命运抗争,为人民的幸福而战,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使命。
唯一的水源,在三重山外。
“一两百号劳力,能凿通三座山?”31年前,面对乡亲们的质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撂下狠话:“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一条9400米的“天外来渠”凿成了!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贫困的帽子摘掉了!年逾八旬,他仍奋战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不干半辈子。”
而返乡担任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把刚刚开始的一辈子,献给了她眷恋的土地。
遍访贫困户、推广种植砂糖橘、建立电商服务站……驻村一周年的那天,她已在崎岖的扶贫路上奔波了两万五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