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七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临清篇
大运河造就了古临清的富庶繁华
图为《古运回望图》临清段采风资料图
鲁西北古城临清是京杭古运河畔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历史上,京杭古运河是国家运输大动脉,临清在古运河会通河的最北端,依靠古运河的繁荣不断发展壮大,有着“繁华压两京”的美名。
古城临清,三条运河穿城而过,在这三条运河包围的地方,形成了一片中洲古城。明清时期,临清有30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随着商贩货物的聚集,依运河的流向形成多个街巷和胡同,多以有影响力的店铺、人家命名。这些街巷、胡同承载着临清关于大运河的珍贵记忆。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遗迹,如今大部分已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临清篇
临清的胡同古朴厚重,看起来有岁月侵蚀的沧桑。街道向前延伸,小巷、胡同便分布在街道两侧,路面是砖砌成的路。中洲古城,院子套着院子,小巷胡同连着街,巷子里又别有洞天。
据统计,临清老街巷、老胡同共167条,其中69条街、50条巷、48条胡同。这些巷子是临清运河上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地点。临清的胡同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运河沿线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北方文化交流碰撞,在碰撞中可以体味到运河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临清运河钞关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
图为《古运回望图》临清段采风资料图
明清时期临清有五百多年的繁华,作为漕运的大通道和咽喉军事重地,担当着运皇粱的重任,留下了大量和运皇粱有关的街巷和储粱库,当然也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钞关。
钞关,本是税关。明朝初年,白银不允许直接交易,包括缴税也只能用纸钞。所以,税关即钞关。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设钞关征税,大运河上共设了七处钞关,从南往北依次为:杭州、浒墅、扬州、淮安、临清、河西务、崇文门。这七处钞关与设在长江上的九江钞关合称为运河八大钞关。
明朝宣德十年,朝廷将临清运河钞关升为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榷税分司。这时的临清运河钞关,占地达四万多平方米,内有厅堂、有仓库、有巡栏舍等,建筑规模庞大。
到明朝万历年间,临清运河钞关已经位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其中,万历六年(1478年),征税83200两。而当年山东一省的税收只有8860两,仅比临清运河钞关的1/10稍多。
作为目前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关的唯一典型遗存,这里的每一处碑刻、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年轮。从1429年始建,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国明清两代经济生活、运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国税务发展的宝贵实证资料。2001年,临清运河钞关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临清小吃 融会八方
临清运河美食——托板豆腐
临清饮食文化产生在运河商业文化的摇篮中,素有“小天津”的美名。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聚集,令临清的餐饮风味融会八方。
临清的小吃种类繁多,更具风土人情。有一个顺口溜这样说:“进京的腐乳名远扬,香油馓子酥又香,托板豆腐称一绝,回回的羊肚儿满街香儿,尹阁的下水儿武德奎的饼,李家的豆沫麻辣烫,小笼烧麦窦家的包,烧饼夹肉临清的汤……”
这么多好吃的,这令人忍不住流口水。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托板豆腐。
上一篇:重游运河图之十二——临清
下一篇:上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