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3日讯(记者谭芳)3月23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学生宿舍,大三学生刘裴栩和室友们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这是2021年至今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三次太空授课。三次授课,刘裴栩一次也没错过。
9年前,那个被我国首次太空课的神奇实验深深吸引的湖北宜昌少年点燃了航天之梦,如今他真切地走在了筑梦的路上。
梦想萌芽:一次太空课“种下”他的太空梦
23日,刘裴栩在寝室观看“天宫课堂”。
妙不可言。刘裴栩说自己与航天的缘分,想了半天,只能这个词来形容。
2021年6月20日上午10时,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刘裴栩此时正在上初一。
刘裴栩清楚记得,那时候,教室里所用的观影设备还是传统的投影仪和幕布。一间教室,40多个同学,在开课前还一片嘈杂,当王亚平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教室里立马鸦雀无声。
“制作水膜与水球”是首次太空课程的第四个实验,也是刘裴栩最感神奇的实验。一个金属圈从饮水袋抽出,形成了一片水膜,即便轻晃金属圈,水膜也没有破裂,而是甩出了一滴小水珠。随后,王亚平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更不可思议的是,在第二片水膜上,王亚平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刘裴栩看到,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但是将针筒取出后,水球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为啥会变成球?”彼时从没接触过物理的刘裴栩惊异于这在地面上难以看到的现象,觉得太空实验像魔法。
刘裴栩开始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关于太空的一切。
初次探梦:高二造出的水火箭,飞了四层楼那么高
刘裴栩寝室桌面的一角,放着他最喜欢的中国航天模型。
进入高中的刘裴栩,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选文科还是理科。他不是一个偏科的学生,各科成绩都较均衡。“想去创造自己以前觉得很神奇的东西。”抱着这样的想法,他选择了理科。
高二那一年,刘裴栩所在的中学举办了一次以校内学生为主的水火箭制作比赛,这一次参赛经历让他初次“尝到了航天的甜”。
作为物理教学中著名案例之一的水火箭,其实就是利用质量比和气压作用而设计的玩具,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
刘裴栩和另一位同班同学组成参赛队后,才发现两人除了名字,其实“不太懂如何去制作水火箭”,于是两人开始在网上寻找制作教程,边学边做。
利用周末,两人在家把能找到的各种方案都浏览了一遍,回到学校实操时才发现,教程中有很多地方和实际差别很大,更多的部分还是要靠自己摸索解决。
给火箭加压这一步骤,教程是把可乐瓶从中间割开,再用热熔胶粘合两个瓶身,刘裴栩发现这个设计根本无法承受压力。于是两人反复实践,以尾对尾的形式,用PVC管打孔连接两个废弃可乐瓶,以胶密封保证气密性,最后在整个装置外面套一个壳体,既解决了耐压问题,也解决了美观问题。
就这样,两人琢磨了一周,用打气筒、酒精、气压分离器、可乐瓶、热熔胶和泡沫板等简单材料,制成了一个射程达四层楼高的水火箭。
“哇,这个好棒!”相较于其他同学的一级火箭,刘裴栩做的二级水火箭技术难度更大,射程更高,他至今记得周围同学的赞叹之声,还有心中升起的满足感。
“自己以后是不是可以继续往这条路上走呢?”高考前,18岁的少年开始问自己。
坚定筑梦:“想把更重的空间站送上天”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学的刘裴栩。
高考成绩出来后,对航空航天兴趣十足的刘裴栩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父母很支持他的决定,他也成为了家族中第一个学习航空航天专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