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桓台教育篇 • 原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二)
2022-04-09 13:42 来源: 桓台卫生健康
原标题:记忆桓台教育篇 • 原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二)
记忆桓台教育篇 • 原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二)
永远的桓台二中
黄 宝 祥
1967年12月初,我被分配到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从教。我的成长历程,也从某一个侧面见证了桓台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桓台教育的一个缩影。
从1970年始,真正走上了教育岗位。这时,桓台二中更名为“桓城中学”,由国办初中变为全日制国办高中,学制二年,春季始业。当年招生四个高中班,次年扩招为每年六个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县高中教育迎来了空前绝后的超常规发展。没有规划,没有计划,没有报批,没有达标验收,一夜间,一中、二中、三中、四中都成了国办高中,邢家、马桥、荆家、唐山、耿桥、侯庄等公社,甚至一些大的自然村也雨后春笋般地办起了民办高中或农高中,可谓盛矣。高中学校在桓台大地上星罗棋布,再不是凤毛麟角。
1970年后,桓城地区用上了电,当时校无专职电工,我就以己所长,主动担负起学校的发电、架线、安灯、维修等繁重工作,既无报酬,又无福利,不为名,不图利,心甘情愿,默默奉献了十几年。连续多年,为公社举办的农机手培训班义务上课。1972年,为全县初中教师培训班讲授《三机一泵》,并于年底参与了县教育革命的巡视检查。1973年,参加了县首次招生考试的命题及组织工作。1978年,参加县高考复习资料的编写,主编《物理力学》部分。从1974年开始,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达十几年,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高中应届毕业生逐渐成为高考的主力军,学校成为大学生的摇篮;高中教育才最具生机活力,最富成就感;老师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报效之时。在桓台“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高考竞争格局中,桓台二中始终走在同级同类学校的前列。随着升学率的逐年提高,升学人数和质量的提升,录取院校由一般院校逐渐涉足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师生更加自信,学校更加自强,社会信誉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学校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全县各高中,甚至市属重点中学,以及淄川、邹平等邻县的复课生纷至沓来,应届班、复课班曾一度出现人满为患的盛况,有一个复课班曾达110人之多。
在1984年全县机构改革中,7月份我被任命为桓台二中校长,后兼任书记。从一般教师直接升任校长,由教书匠成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是我教育生涯中乃至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我没有受宠若惊,而是深感责任重大。面对重重压力和挑战,我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担起了重担,不负众望,忠实地履行了校长职责。朝乾夕惕,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奋斗不已。我没有一刻脱离教学第一线。学校工作秩序有条不紊,升学率没有滑坡,学校仍维持在应有的位次上。时也,我初任校长之际,正是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之时;运也,我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首先,拆除了沿用了几十年的学生宿舍的通铺、土炕,全部换上了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双人床,既改善了居住条件,又扩大了住用面积。进而又深打机井,安装压力罐,解决了生活用水又苦又涩的“老大难”问题,保障了师生的健康,为农转非教师建了一排十间宿舍。1989年开始的全县大规模校舍改造,我们不等不靠,四处奔波,多方求援,自筹资金,在上级财政部门支持下,建成了学校第一座图书实验楼,建了一排教学办公室。把用了几十年有碍观瞻、不堪入目的露天旱厕改造为室内公厕,并办了教具、机电维修等校办工厂,校容校貌,蔚为改观。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感谢桓台人民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奉献人生的教育舞台,赋予了我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品位的难得机遇。我不负众望,牢记使命,不贪不图,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民众的赞誉。
(作者曾任原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教师、校长)
难忘的桓台二中
李 可 禄
一提起原桓台第二中学,人们都有一个怀念之情,因为在她存在的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给桓台人留下了很多不可忘却的印记。
她坐落在桓台县的西南部,原桓台县县城——新城城内。新城是一座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一代诗宗王渔洋的故里,是一座文化圣地。
下一篇:赓续血脉,汲取力量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