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12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黄京 通讯员 雷蕾) 对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结合我省创新发展特点,建立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今日,《湖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简称《报告》)在长沙发布。
发布:区域创新发展各具特色,长株潭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长沙、株洲和湘潭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继续稳居全省前三位;衡阳科技创新提速显著,创新能力首次突破80分,排名保持全省第四位,跻身全省科技创新“第一梯队”;常德创新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创新能力排名连续两年提升,与岳阳一并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极;怀化、永州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创新排名均提升两位,为全省科技创新增添新活力;其余市州科技创新能力基本呈现不同程度提升……
《报告》显示,湖南省区域创新发展各具特色。长株潭地区示范引领作用十分显著,R&D经费支出、基础研究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有效发明专利等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均占据全省总量的半壁江山。洞庭湖地区创新活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数等指标增速明显领先其他地区。湘南地区创新投入增速显著加快,基础研究经费增速居四大板块之首,R&D人员全时当量提升幅度明显。湘西地区政府支撑创新发展力度明显提升,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政府研发投入、企业研发加计扣除、企业研发奖补等指标提升幅度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据悉,《报告》对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结合我省创新发展特点,建立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分为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创新平台与环境、企业科技创新5个维度。指标设置上继续沿用总量指标、占比指标和增速指标,分别反映了各市州创新发展的“家底”“效率”和“潜力”。
未来:集聚重大创新平台,支撑科技创新
“‘十三五’时期,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实现翻番,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居中部第1、全国第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7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6倍,科技创新工作5年5次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省科技厅战略规划处处长周斌表示,今年以来“三个高地”建设全面铺开,区域创新格局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破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大关,研发经费投入、技术交易成交额均突破千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蒋威表示,截至2021年底,我省拥有基础研究平台370家,技术创新平台819个,科研基础设施16个。此外,还有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等。在区域创新平台方面,拥有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21家)、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国6个)、国家级湘江新区(全国19个)。还建设有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培育岳麓山种业实验室。在产业科技园区方面,“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新增郴州、常德和怀化3家国家高新区。截至2021年底,湖南省共有8家国家高新区,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未来,我省要集聚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产业转化孵化平台、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如何打造重大创新平台重要集聚地?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张小菁建议,各市州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优化重组机遇,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做强省级实验室,紧盯“3+3+2”产业集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围绕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工艺工序(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装备(工业母机)、检验检测、标准与品牌建设等5个环节,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组织优质公共创新资源,重点服务产业发展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对标“五好”园区创建要求,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