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还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优势,做好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外引内联,密织民间教育交流合作网络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地缘政治冲突死灰复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阻碍了全球人员流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对全球教育界造成巨大冲击。新时代民间教育国际交流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后疫情时代的风险与挑战,必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简称“交流协会”)作为专门从事民间对外教育交流的全国性组织,自1981年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官民并举、政社桥梁、开拓渠道、搭建平台”的要求,以非盈利、非政治的民间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优势,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激发活力为目标,积极扩大合作伙伴规模,不断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展开整体、系统、联动的布局,努力形成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国一盘棋的态势,逐步构建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国际国内网络平台。
一是互学互鉴,以诚相待,面向全球巩固拓展“国际朋友圈”。主动加强与各国驻华使领馆沟通,深化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合作伙伴的合作,充分发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职教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机构中的咨商作用和伙伴关系优势,积极履职,参与制定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提高我国在非官方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明确角色定位,围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战略,面向国内积极构建“联动机制”。交流协会以会员单位为基本面,以省市交流协会(中心)和16个分支机构为关键支撑,充分发挥秘书处中枢功能,主动出击,整合资源,构建上下联动的民间教育外事工作网络。落实《关于建立全国地方协会(中心)定期联络与有效合作机制的倡议》,推进与各地方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心)的资源共享和务实合作。加强与教育部直属单位及地方的战略合作,在前期与陕西省、四川省等地教育行政部门达成合作的基础上,先后与国家开放大学、海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精准对接需求,探索机制化的合作交流模式,形成协会事业发展合力。同时,坚持服务为本,高质量推进会员管理和服务。持续打造院校国际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品牌,面向会员单位提供优质课程,助力提升会员单位的国际交往能力。2022年7月,首次实施院校国际发展能力提升项目线上培训,来自全国115所高校的270余名外事干部及相关人员参加;8月,又成功举办首期线下培训,来自52所院校的近百名学员报名参加。
紧密围绕教育中心工作,高质量开展对外教育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指明了新时代深化教育国际交流的目标方向。
坚持外事工作为内事工作服务,是交流协会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的中心工作和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研发各种平台和渠道,推动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深度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国际化为依托不断提升会员单位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标准建设为抓手规范和引领民间涉外教育行业发展。近年来,成功实施海外教师培训、人才联合培养、外事干部和教育领导者能力建设等项目,搭建校际交流平台,提供国际化决策咨询,帮助院校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优质办学理念,提升队伍外事能力。交流协会是教育系统内唯一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开展教育服务认证资质的机构,通过不断完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团体标准研发,推动第三方教育质量认证,以评促建,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思路和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质增效。
上一篇:职教改革将有这些“大动作”